息烽县:唤醒“沉睡”资源 激活“旅居”产业
今年以来,息烽县抢抓“强省会”机遇,坚定不移“强旅游”,持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建设为载体,以“五治”集成暨乡村旅居带建设为抓手,持续用好“红色、温泉”两大特别资源,发挥“生态、乡村”两大特色优势,围绕农村“五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聚焦“治房”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发展避暑旅居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初见息烽、红色氡泉,又见息烽、山水田园。
今年以来,息烽县抢抓“强省会”机遇,坚定不移“强旅游”,持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建设为载体,以“五治”集成暨乡村旅居带建设为抓手,持续用好“红色、温泉”两大特别资源,发挥“生态、乡村”两大特色优势,围绕农村“五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聚焦“治房”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发展避暑旅居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民宿”赋能新业态
平均海拔1250米,森林覆盖率62% ,气温22度。夏日的贵阳市息烽县青山苗族乡俨然成为一个天然的“清凉氧吧”,吸引四川、湖南、重庆等地的游客纷纷来这里避暑,近期以来,已累计吸引“避暑客”300余人次。
这一天,在青山苗族乡青山村塘坎组“英子小院”,青山绿树环绕。三五成群的游客正与小院主人一块准备食材,调馅儿、和馅儿,用刚刚从玫瑰园里采摘回来的可食用玫瑰花制作成独特的花馅儿饺子。
烧火、热水、下饺子……不一会儿大家就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完饺子后,大家穿上传统的苗族服饰,跨上背篓,和村民们一起上山采摘茶叶,尽情享受乡居生活的惬意。
“‘村房短住’经济实惠,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的向往。”“英子小院”老板梅长英说,“村房短住”让游客与村民同吃同住,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回归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同时还能体验当地苗家农耕文化、风土人情,这种乡村旅游模式有别于乡村民宿、农家乐,让客人有回到家的感觉。
来自四川广安商会的陈晓林,经过朋友介绍,来到青山村“英子小院”,他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民族文化氛围浓,活动非常丰富,到处青山绿水,景色非常别致,来了就想住下来,特别舒服。”
“英子小院”在全县首推“村房短住”乡村旅居中,凭借“门槛低、投入小、回报快”的优势,不断吸引群众参与发展中来。
在息烽“又见·南山”和“又见·乌江”品牌带动下,“村房短住”旅居模式正在向旅居带及周边乡镇推广,目前,全县已有30余户旅居户参与经营,带动了100余户农户发展“村房短住”旅居产业。
“五治”融合助发展
发展乡村旅居产业,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基础。今年以来,息烽县以推进农村“五治”为主要载体,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一户一策”方式,不断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屋里屋外清爽干净,住起来非常舒服,相当满意。”永靖镇黎安村马路湾组村民雷林对自家新改造的房屋环境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以前我家房屋比较老旧,墙体到处脱落。去年依托宜居农房改造,把我家房屋墙体立面进行了补修,同时还对房屋周围进行了美化靓化,修建了花池、凉亭等配套,下步我也准备想把我房子改造成民宿。”
与此同时,息烽县还积极开设农村“五治”系列课堂,结合“五治”集成暨乡村旅居带建设等内容,以集中面授、观看质量安全警示片和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对农房建设政策、农村自建房质量安全管理、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技术以及屋面装饰装修等专业知识进行多角度系统性讲授,帮助“农村工匠”成为业务熟练、技术过硬、行为规范的技能型人才,为“治房”和乡村旅居建房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经过这次培训,让我对农村建房有了新的认识,回去后我将把学到知识运用到农村房屋建设当中,建出更多专业、规范和安全的房屋。”这是今年5月10日至11日,在参加完息烽县2024年度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班后,小寨坝镇石桥村村民王坤成感慨,“以前跟着村里的师傅学习房屋修建,多凭感觉施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截至目前,息烽县先后组织培训农村建筑工匠530余人。息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吴金忠表示,“下步息烽县将继续加大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工作,引导农村建筑工匠积极接受和参与培训,扩大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覆盖面,努力培育更多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建筑工匠,持续推进农村‘五治’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五治”是一项民生工程、作风工程、社会治理工程。息烽县始终把农村“五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抓手,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农村“五治”工作,目前,已完成农房确权登记3.92万宗,宜居农房开工2509户,完工1508户,培训农村建筑工匠530人。实现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供水人口比例达95.48%,实现了农村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动态清零。同时,因地制宜投放不同规格的垃圾收集桶6182个,“以桶布点”新增干垃圾收集点1929个,实现了农村其他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全覆盖。农村厕所干净整洁,移风易俗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吸引力不断增强,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
“你们这个房屋和地理位置都很符合发展民宿,我们准备把你这个房屋申报成我们旅居带上的一个民宿点,但是要对房屋进行设计,布局进行调整,以此满足民宿相关要求,更好地吸引游客来我们这里旅游,你们同意不啊?”
“同意同意!我们早就想把房屋改成民宿了,要怎么做我们全力配合。”
日前,息烽县永靖镇黎安村村支“两委”工作人员正在进村入户宣传“五治”集成暨乡村旅居带建设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今年,息烽县以农村“五治”为抓手,大力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积极打造“息烽县永阳街道阳朗村—老街村—立碑村—猫洞村—永靖镇黎安村—坪上村”“五治”集成暨乡村旅居带。
在打造旅居带的同时,鼓励引导村民在乡贤回乡、能人回村、农民工返乡参与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创业兴业,让村民在家门口获得房租收益的同时,实现就近就业和参与分红,村民变身“管家”“房东”“股东”。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闲置农房盘活利用200余人。
家住永靖镇黎安村下坝组的赵建英,是村里从事乡村旅居生意较早的一批人,每年一到夏季从重庆、湖南等地到她家避暑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光去年避暑旅游生意这块就赚了10多万元,目前,她家客房早已预订完了。她说,“我从2019年开始从事乡村旅居生意,从开始的零星几个人到现在的成群结队组团到我们这里避暑旅游,生意是一年比一年好,我觉得这些得益于这几年不断推进的‘五治’工作,现在村里面环境变化很大,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也不断完善了,很多游客来了都称赞我们这里环境好,风景漂亮,服务好。”
在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权益的前提下,息烽县采取“1+N”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由县旅发公司为运营主体,采取“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公司”等方式推动运营,鼓励引导农户盘活闲置房屋,健全完善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优先招聘本地村民,村民就地转变为“投资员”“服务员”,不断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前,旅居带内完成了49栋乡村旅居房屋改造,以及房屋安全鉴定证书、经营许可证书,消防备案手续“三证”办理并投入运营,可以为游客提供527间客房834张床位,同时吸纳了12家经营主体参与旅居市场化运营。
老屋焕“新颜”,大受游客欢迎。家住流长镇宋家寨村阳山沟组的关琴,看着自家改造后焕然一新的“老屋”,很是感慨,“当时为了响应村里的号召,把自家老房子拿出来进行改造多少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不晓得做得好不好。随着订单预订,现在看来,当初的想法**是多余的。”关琴笑着说。
同时,息烽县还紧盯夏季游客需求,进一步聚焦交通出行、休闲娱乐和饮食服务等,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拓展服务项目,努力提供更加精细的旅居服务,确保全县闲置农房能盘活、可持续。据息烽县农业农村局农村“五治”办负责人龙彦中介绍,“为更好吸引游客到息烽避暑旅居,我们探索开发了‘短租’‘长租’‘避暑租’和‘吃住+景区’等30余个旅居套餐,针对重点旅居村寨还开通了8条客运班线,制定发放了旅居生活服务卡2400余张,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和认可度。”
截至目前,在“五治”集成暨“爽爽贵阳·红色息烽”旅居带的带领下,全县乡村旅居用房发展到了179栋,客房1744间,床位2791张。今年以来,息烽县乡村旅居业态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已累计接待重庆、湖南、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旅居游客达4120人次,并有3150余人次提前预订了未来行程。目前,全县179栋旅居已有1116人入住,入住率达40%,旅居带已入住500人,以高达60%的入住率带领全县旅居热潮。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