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MESSAGE
18985143698
苗族芦笙舞是息烽县石硐镇石硐村雨鲊、水头村、下高山、青山苗族乡瓜种和南山小平坝一带苗族同胞**喜爱的苗族传统舞蹈,2006年列入息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硐苗族芦笙舞包括水头杨波芦苗族笙舞、石硐村雨蚱李应权和狮子口苗族芦笙舞、上高山苗族芦笙舞和下高山苗族芦笙舞。具有特色的是杨波芦苗族笙舞,它是由修文马家桥传到石硐水头,现在已经传了三代。该芦笙舞在清代已经开始传承,它主要在节日和喜事中演奏,曲调欢畅,吹跳结合,很有韵味。内容有立锅桩、倒背人、斗鸡、寒基步、三步半、滚牛皮、踩潭沿、爬杆踩碗、勾脚、对脚、转圈和翻板凳等牌目,表演技艺高操,表情丰富,多次在**和省市大赛中得奖。
息烽的龙灯具有代表性的是养龙司的龙灯。因为明洪武年间养龙司这个地方出了天子所称道的龙马,所以这个地方便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单地名而言就有养龙司、养龙站、养龙槽、龙襄等等。龙马献给了朝廷,这里的人们不能忘怀于龙,于是乎“龙灯”兴起,数百年不衰。养龙司的龙灯多,多到各个村寨都有龙灯会,平常年景有三四十条,1949年春节曾出现百龙聚会,养龙司周边地区整整汇集了100条龙灯,真是盛况空前,当时曾有老人预言:“百龙出现,天下大变”。果然年底这里就解放了。这是民间的传说。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贵州留存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针一线中交织的神奇传说、大山深处良方秘药的世代传承。由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承制的纪录片《苗绣文化密码》将在《记忆贵州》栏目播出。5月10日周二20点10分,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将播出纪录片《苗绣文化密码》《苗医王增世》,两集连播,让我们走近苗绣和苗医的故事。
芦笙,是具代表性的苗族传统乐器,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山苗族乡苗族文化传习所,有着一个怀揣芦笙“传承梦”的小小芦笙工作室。 “芦笙由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组合而成,大小则根据演奏者的习惯订制。”日前,记者探访青山苗族乡苗族文化传习所,近距离与苗族非遗文化传承人杨开兵聊聊芦笙“那些事”。“苗族芦笙演奏者有自己的演奏习惯,不同地区的苗族同胞所用的芦笙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的芦笙会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来制作,制作一把纯手工的芦笙大概需要两到三天。”据杨开兵介绍,芦笙因其体积越大,吹奏出来的音调越低沉、乐声越柔软,反之,则音调越高亢、乐声越洪亮。在苗族的丧葬文化中,常常会用低沉的芦笙来表达哀思的情绪。
猴鼓舞是苗族、毛南族及瑶族等民族的民间健身娱乐项目,是贵州荔波县瑶山乡白裤瑶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民族民间健身运动,瑶语称为“玖格朗”,毛南语称“堆龚蛮”。 毛南族猴鼓舞发源于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抵翁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贵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独山、惠水县等毛南族、苗族地区,猴鼓舞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喜爱,是毛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