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息烽县:聚焦做好“水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贵阳市息烽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民生水利”为抓手,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切实从保障饮水安全、夯实水利基础、助力产业发展和生态宜居等方面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蓄势赋能,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新答卷。
近年来,贵阳市息烽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民生水利”为抓手,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切实从保障饮水安全、夯实水利基础、助力产业发展和生态宜居等方面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蓄势赋能,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新答卷。
聚焦农业高质高效,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兴,五谷丰。
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2023年,息烽县通过抢抓增发国债项目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国债项目资金1.12亿元,加快推进全县山洪沟治理工程和灌区工程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这个山洪沟治理项目,我们盼了很多年了,现在终于快建设完了。”家住永靖镇管田村村民陈国华满心欢喜地说,“以前每年汛期时,洪水对我们村造成的灾害特别大,以后我们村再也不用担心汛期来临时村民安全和周边土地损毁了”。
陈国华所在的村就是这次国债项目治理的息烽县三田河山洪沟治理工程,涉及永靖镇河坎村、管田村和小寨坝镇盘脚营村,保护耕地面积约1000亩,保护人口2310人以及部分乡村其他基础设施。
据了解,2023年息烽县争取1.12亿元中央国债资金项目8个,其中,山洪沟治理项目5个,涉及永靖镇、九庄镇、鹿窝镇等7个镇20余个行政村,治理山河沟总长29.64公里,建成后,将有力保护河段沿线居住的13870人及11150亩耕地。灌区建设项目3个,涉及西山镇、小寨坝镇、养龙司镇等6个镇47个行政村,建设有骨干渠(管)道47条122.824千米,配套建设干支渠系建筑物21座,管理设施62处,计量设施49处,灌区信息化工程22处,新建灌溉输水管19.015千米,信息监测站25处,改建渠道18条12.04千米,维修渠道30条13.99千米,改建和新建管道5条9千米,新建渠道1条0.69千米,渠道清淤2条1.16千米。建成后,灌溉总面积达6.99万亩。
长长的灌渠,一头连着水源,一头连着农田,是农业丰收的希望。正在灌渠上干活的村民卢朝平告诉记者,“以前就怕天干,一天干粮食收成就出问题,现在好了,灌渠工程维修好了,我们可以搞点养殖,可以种田,用水有保障了”。
“防洪治理和灌区建设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的生态工程。”息烽县水务管理局副局长王绍勇表示,“通过对全县部分河道治理,达到防洪减灾,有效保护河道河流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农田灌溉使用。通过对灌区建设,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农田有效灌溉,促进粮食安全生产,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聚焦乡村饮水安全,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看,现在水龙头一开,清水就来了,这个抗旱应急管网通得太及时了,像我今年养了30头肉牛,每天用水相对比较大,抗旱应急工程管网连通后,不光解决了我们片区因干旱吃水问题,还解决了我们养殖用水问题。”家住息烽县温泉镇光荣村大田组的王修权高兴地说。
王修权口中的管网,就是今年4月才通的息烽县温泉镇大尖山高位水池至光荣村大田组抗旱应急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05万元。自2023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已铺设应急供水管网15.1公里,新建200立方米应急水池2口,安装应急水泵4台,累计投资200余万元。
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解决温泉镇大尖山、光荣、高潮、赶子等5个行政村36个村民组7121人季节性缺水问题,保障温泉镇区域内地势较高的人民群众人蓄供水。
水是民生之本,农村供水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民生期待。为解决因持续干旱影响,导致温泉镇温泉水厂、天台水厂水源干枯,温泉镇范围内地势较高的村组供水不足,出现季节性缺水,区域内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等问题。息烽县水务管理局、温泉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盯落实“强省会”考核指标任务,保障产业发展和生活饮用水源,通过科学踏勘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水利抗旱应急工程项目。据息烽县养龙司水务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吴廷军介绍,“我们采取调水补水、实施应急管网连通工程等措施,通过从乌江河提水,鸦雀林人饮工程补水和扈家沟水厂调水,大尖山村乌江河提水区域延伸工程、三交鸦雀林人饮管网连通和扈家沟水厂供水区域扩展等工程,有效解决温泉镇大尖山、高潮、三交、赶子等36个村(居)供水不足,季节性缺水问题,同时,紧盯水质保障,积极协调县水质检测中心、县疾控中心定期对各水源水质做好检测,确保群众喝上健康水、安全水”。
聚焦乡村宜居宜业,深入推进河长制
盛夏时节,乌江河碧波荡漾,沿岸草木茂盛、郁郁葱葱,阳光倾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浮光跃金,江水轻拍河岸,风声、水声相互交织,演绎着一曲自然生态和谐的交响乐。
“昔日‘黑臭腥’,如今‘风光美’”。从小生长在乌江边上的何秀东,看到乌江如今的变化感叹不已,他说,“过去我们乌江河因为网箱鱼养殖泛滥,导致河水发臭发黑,腥臭,根本不敢长时间待在河边。近年来通过推行河长制,大力实施乌江河网箱鱼养殖治理和‘十年禁渔’等政策举措,变化实在太大了,乌江水变清了,河道变畅了,景色变美了”。
这如诗如画的水生态建设成果,要归功于息烽县推行落实河长制。近年来,息烽县认真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理念,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河湖生态治理和管理保护目标任务,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河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通过立规矩、固基础、建机制、求创新,大力推动河流生态文明建设。
如今,行走在息烽山水间,天蓝、山绿、水清,生态美景尽收眼底,生态文明底色更足。息烽县水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息烽县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王绍勇表示,“下一步,息烽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河(湖)长制工作总体部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围绕‘六大任务’,将河长制工作与乡村振兴、农村‘五治’、文明城市巩固提升等工作融合起来,加强河长制督导检查,加大跨区域联防联控,强化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珍惜、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效’转变,绘就‘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新画卷”。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