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培训息烽县以主题教育实效赋能乡村振兴见闻

联系我们 / CONTACT

咨询热线

18985143698

  • 手机:18985143698
  • 邮箱:xfj202409@126.com
  •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永阳街道

息烽县以主题教育实效赋能乡村振兴见闻

2024-10-30

站在息烽县流长镇龙泉村前,放眼远眺,乌江浩浩荡荡,群山巍峨起伏。村中,小院篱笆,青瓦白墙,曾经的老旧农房摇身一变成为“又见·乌江”精品民宿。 “‘又见·乌江’精品民宿项目是息烽县盘活闲置农房、促进农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试点。”流长镇副镇长马俊说,该项目于2023年8月底陆续开始改造并运营。

站在息烽县流长镇龙泉村前,放眼远眺,乌江浩浩荡荡,群山巍峨起伏。村中,小院篱笆,青瓦白墙,曾经的老旧农房摇身一变成为“又见·乌江”精品民宿。

“‘又见·乌江’精品民宿项目是息烽县盘活闲置农房、促进农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试点。”流长镇副镇长马俊说,该项目于2023年8月底陆续开始改造并运营。

“我们目前打造了‘又见·乌江’和‘又见·南山’两个民宿试点项目,目的就是带领乡村发展,让更多群众受益。”息烽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余懿刚介绍,这是息烽县严格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在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上不断下功夫、出实招,以主题教育扎实成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找准载体 打造精品民宿

息烽县拥有良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红色”和“温泉”是两张闪亮的名片。息烽县是贵阳市被列入首批**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区县。

有如此好的资源,如何才能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呢?一方面,息烽县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精准把脉时代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研判。另一方面,以强化“四下基层”为抓手,在农村“五治”等工作中,把“坝坝会”开进群众心坎里,精准了解群众所思所求所盼,为制定具体措施和布局发展做足功课。

旅游一业兴,催化百业旺。以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发展,这是一条光明的路径。通过调研发现,息烽县农村有很多闲置农房,目前又有巨大的旅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城里人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周边游“微度假”悄然成为新时尚,盘活农村闲置民房、打造精品民宿正当其时。

“发展避暑旅居产业和乡村旅游,息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冬天泡温泉,可以说一年四季都不淡。”余懿刚说,打造民宿集群,能让游客到息烽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留下来深度体验。

息烽县找准了助农增收的载体,以打造民宿为突破口,发展乡村旅游,激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村发展融入时代发展,让农民群众从大发展中享受到更大实惠。

用对方法 引入社会资本

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既是一道难题,也是必答题。

“大多数农民没有改造和经营民宿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引入更多社会资本进村,激活乡村资源。”余懿刚介绍,息烽县探索出多种合作模式,主要是解决农户、企业和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积极性调动等问题,“既要保障农民收入,也要保障企业发展,只有兼顾各方,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息烽县充分发挥政府搭台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投、村级主体、群众主角的原则,一方面,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推介工作;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充分利用“三余”时间,入村入户与群众沟通,把党的好政策讲到群众心坎上。在此基础上,息烽县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宅基地、林地、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四地”联动,破解产业发展“地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用活宅基地资格权,吸引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解决了产业发展“人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产权化和金融化创新,吸引资本下乡,解决产业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随着土地、人才、资本、自然资源的充分释放,各类产业逐步在农村集聚,让乡村振兴有了广阔发展空间。

“又见·乌江”项目基本属于整村打造,一阶段已与25户农户达成改造协议。“很多群众虽然住在城里,但是乡情难舍,有时候还想回来住几天。公司灵活处理,合作农户每年可以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免费住20天。”马俊介绍,这解决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愁需求。

龙泉村村民刘大恩常年外出务工,房子交给公司改造运营,他非常高兴:“其实一年也没住上几天,没人管,显得脏乱。现在有公司经营,每年还有收益,想回来住几天也可以,心里特别踏实。”据悉,每栋民房每年有4000元保底收益,还可以分红,让群众拥有更广的“钱景”。

余懿刚介绍,下一步,息烽县将以“又见·南山”和“又见·乌江”项目为带领,推动民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集群效应,使之成为带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幸福产业、美丽产业。

抓住关键 做好群众工作

息烽县重点布局的“两带四点”(南山避暑带、乌江峡避暑带,青山乡绿化村、西山镇鹿窝村、小寨坝镇潮水村、养龙司镇坝上村)民宿集聚发展区的发展已初显成效。2023年以来,全县接待过夜游客70余万人次,其中旅居游客超8000人次,达历年之最。一栋栋精致的民宿,已成为息烽县广阔乡村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为促进农村发展带来活力。

政府全力服务、企业充满信心、群众积极支持,这是今天息烽县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始终心系群众、扎实扑下身子做工作。

息烽县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强化学用结合,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干事创业、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全县设立2900余个党员先锋岗、成立7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基层发展中。县主要领导班子多次把会议开到龙泉村等一线,到老百姓家中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以擦亮“贵人服务”品牌为抓手,真心实意为企业更好发展做好服务,让企业信得过、愿意来、敢投资。

在盘活农房过程中,有个别农户出于各种担心,刚开始不愿意配合。各级领导登门,宣传政策,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举行“坝坝会”等,让党和政府的“好声音”飞进寻常百姓家,从而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今天,我们开展**工作,都要努力赢得群众的支持。想方设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宝。”余懿刚说,拉近与群众沟通的“心”距离,才能让工作取得新成效。

建民宿不易,如何经营好更不易。如今,息烽县正以深化主题教育为抓手,进一步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为进一步做强旅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大力量。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分享至: 微信
新浪微博QQ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息烽县以主题教育实效赋能乡村振兴见闻

日期:2024-10-30

站在息烽县流长镇龙泉村前,放眼远眺,乌江浩浩荡荡,群山巍峨起伏。村中,小院篱笆,青瓦白墙,曾经的老旧农房摇身一变成为“又见·乌江”精品民宿。 “‘又见·乌江’精品民宿项目是息烽县盘活闲置农房、促进农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试点。”流长镇副镇长马俊说,该项目于2023年8月底陆续开始改造并运营。

站在息烽县流长镇龙泉村前,放眼远眺,乌江浩浩荡荡,群山巍峨起伏。村中,小院篱笆,青瓦白墙,曾经的老旧农房摇身一变成为“又见·乌江”精品民宿。

“‘又见·乌江’精品民宿项目是息烽县盘活闲置农房、促进农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试点。”流长镇副镇长马俊说,该项目于2023年8月底陆续开始改造并运营。

“我们目前打造了‘又见·乌江’和‘又见·南山’两个民宿试点项目,目的就是带领乡村发展,让更多群众受益。”息烽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余懿刚介绍,这是息烽县严格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在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上不断下功夫、出实招,以主题教育扎实成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找准载体 打造精品民宿

息烽县拥有良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红色”和“温泉”是两张闪亮的名片。息烽县是贵阳市被列入首批**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区县。

有如此好的资源,如何才能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呢?一方面,息烽县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精准把脉时代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研判。另一方面,以强化“四下基层”为抓手,在农村“五治”等工作中,把“坝坝会”开进群众心坎里,精准了解群众所思所求所盼,为制定具体措施和布局发展做足功课。

旅游一业兴,催化百业旺。以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发展,这是一条光明的路径。通过调研发现,息烽县农村有很多闲置农房,目前又有巨大的旅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城里人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周边游“微度假”悄然成为新时尚,盘活农村闲置民房、打造精品民宿正当其时。

“发展避暑旅居产业和乡村旅游,息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冬天泡温泉,可以说一年四季都不淡。”余懿刚说,打造民宿集群,能让游客到息烽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留下来深度体验。

息烽县找准了助农增收的载体,以打造民宿为突破口,发展乡村旅游,激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村发展融入时代发展,让农民群众从大发展中享受到更大实惠。

用对方法 引入社会资本

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既是一道难题,也是必答题。

“大多数农民没有改造和经营民宿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引入更多社会资本进村,激活乡村资源。”余懿刚介绍,息烽县探索出多种合作模式,主要是解决农户、企业和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积极性调动等问题,“既要保障农民收入,也要保障企业发展,只有兼顾各方,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息烽县充分发挥政府搭台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投、村级主体、群众主角的原则,一方面,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推介工作;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充分利用“三余”时间,入村入户与群众沟通,把党的好政策讲到群众心坎上。在此基础上,息烽县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宅基地、林地、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四地”联动,破解产业发展“地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用活宅基地资格权,吸引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解决了产业发展“人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产权化和金融化创新,吸引资本下乡,解决产业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随着土地、人才、资本、自然资源的充分释放,各类产业逐步在农村集聚,让乡村振兴有了广阔发展空间。

“又见·乌江”项目基本属于整村打造,一阶段已与25户农户达成改造协议。“很多群众虽然住在城里,但是乡情难舍,有时候还想回来住几天。公司灵活处理,合作农户每年可以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免费住20天。”马俊介绍,这解决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愁需求。

龙泉村村民刘大恩常年外出务工,房子交给公司改造运营,他非常高兴:“其实一年也没住上几天,没人管,显得脏乱。现在有公司经营,每年还有收益,想回来住几天也可以,心里特别踏实。”据悉,每栋民房每年有4000元保底收益,还可以分红,让群众拥有更广的“钱景”。

余懿刚介绍,下一步,息烽县将以“又见·南山”和“又见·乌江”项目为带领,推动民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集群效应,使之成为带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幸福产业、美丽产业。

抓住关键 做好群众工作

息烽县重点布局的“两带四点”(南山避暑带、乌江峡避暑带,青山乡绿化村、西山镇鹿窝村、小寨坝镇潮水村、养龙司镇坝上村)民宿集聚发展区的发展已初显成效。2023年以来,全县接待过夜游客70余万人次,其中旅居游客超8000人次,达历年之最。一栋栋精致的民宿,已成为息烽县广阔乡村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为促进农村发展带来活力。

政府全力服务、企业充满信心、群众积极支持,这是今天息烽县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始终心系群众、扎实扑下身子做工作。

息烽县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强化学用结合,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干事创业、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全县设立2900余个党员先锋岗、成立7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基层发展中。县主要领导班子多次把会议开到龙泉村等一线,到老百姓家中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以擦亮“贵人服务”品牌为抓手,真心实意为企业更好发展做好服务,让企业信得过、愿意来、敢投资。

在盘活农房过程中,有个别农户出于各种担心,刚开始不愿意配合。各级领导登门,宣传政策,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举行“坝坝会”等,让党和政府的“好声音”飞进寻常百姓家,从而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今天,我们开展**工作,都要努力赢得群众的支持。想方设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法宝。”余懿刚说,拉近与群众沟通的“心”距离,才能让工作取得新成效。

建民宿不易,如何经营好更不易。如今,息烽县正以深化主题教育为抓手,进一步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为进一步做强旅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大力量。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线留言

MESSAGE

MESSAGE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24 贵州熄烽窖酒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企业资质技术支持:万商云集
咨询热线189 8514 3698
扫码关注我们
TOP